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两位数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奇迹”。但从2011年起连续下滑至8%以内。不少人惊问中国经济怎么了?一些惯以GDP增长论英雄的人,对改革开放产生了悲观质疑,国际上又掀起唱衰中国的老调,说中国经济将“崩盘”。面对这些,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屋建瓴,基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作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五中全会及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对新常态的本质内涵做了全面阐述,对排解人们迷茫,增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至今必然出现的客观状态,完全符合事物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辩证规律。习总书记多次指出,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常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更高阶段,上了一个新台阶,而不是意味着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
从国际经济发展规律看,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经历过由高速向中速、低速增长的“换挡期”。日本1946—1973年经济以年均9.4%的高速增长,1975—1991年则下行至4.4%,现在,有时甚至负增长。亚洲四小龙韩国1963—1997年间年均增速8.2%,之后,1999—2008年降为5.6%中低速。中国台湾地区,1953—1979年经济增速高达9%,1982—1987年放缓至7.3%的中速。它们有个共同点,经济增速都是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放缓。世界经济增速的变化也证明了这一点,2014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速2.5%,低收入国家增速为6.3%,中等偏下收入国家5.8%,中等偏上收入国家4.5%,而高收入国家只有1.7%。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也不可能超然于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关于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本质特点,习总书记指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速度变化——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
我国经济持续30多年高速增长,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我国作为后发国家,为追赶发达国家,通过改革开放,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地区的先进技术、装备、资金和管理体制等,节省了大量研发费用和时间。同时充分开发本国劳动力、土地包括资源等低成本要素的优势,把国内国外两种优势结合起来,使我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到2014年,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达10万亿美元,是第三位日本的2倍以上,人均GDP近8千美元,进到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自2011年起,随着经济规模扩大和收入提高,经济增速从两位数下行至一位数,我国进入中高速新常态阶段。之所以如此:外因是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特别是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其他发展中国家竞相加快工业化,我国制造业面临高端产业回流发达国家、低端产业分流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过去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后发优势衰微。长期依靠引进和跟踪模仿的产业达到或接近世界前沿水平,顶端技术和装备是买不来的,后发追赶空间缩小;依赖低成本要素大规模投入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需要年轻人供养的老年人口已达2.1亿,劳动人口每年却以200多万的速度减少,人口红利趋于消失。由于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增长方式,2013年我国生产了占世界12.3%的GDP,却消耗了全球22.4%能源,47.3%的钢铁。全国600多个城市400多个缺水,全国74个重点城市仅有8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资源、环境承载空间已逼近“天花板”。
增速放缓也是经济规模扩大使然。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经济总量巨大,再以过去的高速增长,资源、环境、国内外市场都难以支撑,放缓增速是客观必然要求。正如习总书记在五中全会上所说:“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增长速度会相应慢下来,这是一个基本规律。”
尽管经济增速放慢,如2015年增速6.9%,由于经济总量基数巨大,其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全年的GDP总值,比过去两位数增长时还要多。中国仍是全球领跑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左右,是世界经济最大的动力源。
结构优化——经济结构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优化升级
长期高增长所积累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结构性问题,当经济转入新常态时必然会凸显出来。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需要注重优化经济结构,促使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使之迈向中高端水平。目前我国结构性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中的高投入、高消耗产业比重过大;城乡区域结构问题是城乡差距扩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偏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还在发展;排放结构问题是环境治理滞后于污染,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分配结构问题表现为城乡之间、行业及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等。
这些问题与过去长期偏重需求调控的做法有关。每当遇到经济下行压力,就采取“大投资”、“宽货币”等刺激需求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如2009年4万亿大投资,虽然起过短暂增速效用,但不能根本解决经济下行问题,反而留下产能过剩、债务积累及环境恶化等后遗症。如汽车、家电等明明产能过剩,我们还采取补贴等刺激政策,使得经济项目长的更长,短的更短。近来去国外购物、海淘流行,每年上万亿元给外国作贡献了,为什么?国外假冒伪劣少,价格比国内便宜,但基本原因是供给侧即国内企业生产供应的产品老旧,满足不了人们提升的需求。好多游客连孩子的书包也到国外去买,原来国外的书包能定位,父母随时知道孩子在那里;有防止孩子摔跤、落水的保护装置,还能当雨伞用。一位经济学家买过国外指甲刀,它有水平和垂直两个弧度,用后感叹说,第一次才知道自己的指甲长什么样。
鉴于上述情况,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特别要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就是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配套政策。
“去产能”,主要是去严重过剩的钢铁、煤炭、水泥等重化工行业产能,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的新支柱,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去产能”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职工的饭碗问题,还有这些行业又是地方GDP政绩和财政收入的支柱。所以“去产能”不能简单关厂了事,而是要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尽量少用破产清算办法,稳妥处置“僵尸企业”,让职工拿上新饭碗,既去了产能,稳定了就业,又能实现重化工领域持续健康发展。过去两年,钢铁行业淘汰了上亿吨产能,妥善安置了上百万职工。没有像有些人预言的那样,出现“第二次下岗潮”。
“去库存”,库存压力涉及不少行业,房地产业2015年末库存高达7.19亿平方米,主要在三、四线城市。化解办法要深化户籍人口城镇化,加快2.77亿农民工市民化,扩大其住房需求;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推行货币化安置,完善房贷及税收等配套政策,以消化存量用房。
“去杠杆”,长期刺激政策使企业和各级政府债务积累大增,杠杆率(债务对GDP比率)升至235.7%,超出好多发达国家水平。高杠杆率会给企业带来高风险,甚至破产。去杠杆就是通过资本市场,用债权转股权等方式降低杠杆率,以防金融风险。
“降成本”,这几年工业企业产品价格连续下降,而成本节节攀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100元收入中,成本占85元左右。为保持企业活力,采取综合措施,减轻企业在制度性交易(成立一家公司要盖39个章等)、物流、融资、人工(工资的“五险一金”减为“四险一金”)等方面不合理的税费等成本。
“补短板”,这是根据经济学“木桶原理”提出来的,一只木桶盛水量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公共产品和服务等短板,特别是要补5575万(2015年底统计)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块“短板。小康路上,一块“短板”补不上,“小康”就“全面”不了。
动力转换——发展动力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的三大特点中,“动力转换”最重要、最关键,它决定着“速度变化”和“结构优化”的进程和质量。动力转换是从依靠低成本资源、劳动力等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五中全会把创新摆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是全社会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方式,主要通过技术、制度、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创新就是“无中生有,有中生新”。
世界经济史证明,近500年以来,世界经历了蒸汽机化、电气化和信息化等数次重大科技革命,人类才从农业社会走上现代文明的工业社会。英国抓住了蒸汽机革命机遇,一跃成为世界上“太阳不落”的第一强国,美国抓住电气化和信息化两次革命取代了英国地位。要得富,先修路,奠定美国发家基础的是首先修建的几条横贯东西大铁路,所需巨额资本,任何单个资本家承担不起,“股份公司”的发明,解决了这一难题。“生产流水线”的发明降低了福特汽车成本,成就了美国汽车王国地位。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但规模大而不强,增长快而不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国钢铁产量是美、日、俄和印度的总和,但汽车钢板还需大量进口。我国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高达60%。一个小小圆珠笔,虽有3000多家企业生产,却没有一家掌握笔头和墨水这两个核心技术,每年要化2亿多美元进口,每只笔仅赚一毛钱,利润大头被老外拿走了。我国中西部90%以上企业没有研发活动,基本上靠仿制及粗加工。在国际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没有创新发展,我们就难以成为经济强国和创新大国。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标志着我国从跟随模仿的后发优势阶段进到先发优势引领型发展阶段。
“十三五”时期,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让创新成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我们的创新包括理论、制度、科技、文化全面创新,而科技创新是核心。习总书记说:“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我国产业大多处于中低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其重要原因是作为科技源头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积累不够。我们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要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依托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一些国家实验室,合力攻关,力争突破。
实现“双中高”,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民兴业创新的活力,这是群众路线在创新领域的体现,是继上世纪80年代“个体户”创业潮、90年代“网络精英”创业潮的第三次创业潮。去年一年新创业主体就增加400多万户。要把创新贯穿到经济各个领域和全过程。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萌生。为提升产业结构要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使之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重要支柱,实现新旧动能平稳转换。
我国进入新常态,仍是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风险增多的严峻挑战。世界上不少国家如拉美一些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因为没有实现转型升级,经济长期停滞,结果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们要接受教训,抓住机遇,增强信心,认识、应对、适应新常态,创造中国经济新辉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