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离退休干部局和平里工作处第二党支部现有老干部43人,党员41人,平均年龄75岁。针对离休干部和部分退休干部进入“双高期”,高龄鳏寡、空巢独居、体弱多病、失能失智和特殊困难人员不断增多,居家养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的情况,二支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总结支部同志之间、邻里之间自发互帮互助的感人事例和做法,提炼形成“亲情化结对帮扶”工作法,开展了以党支部为依托、党务干部为骨干、离退休干部党员广泛参与的帮扶结对工作,为老干部送去党组织家一般的关怀和温暖,传递正能量。
一、基本内涵
“亲情化结对帮扶”工作法的核心理念是,党员在支部建设中处于主体地位,既是党建工作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也是互帮互助的服务者和受益者。支部经过摸底、规划、动员,把推行亲情化结对帮扶模式与弘扬中华民族互助友爱优良传统、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发挥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与关心服务老同志结合起来,做到老干部“平时有人问、难时有人帮,病时有人知、住院有人看,信息全覆盖、服务无死角”,确保居家养老安全。
二、主要做法
(一)从细微处入手,确保帮扶精准化
1.摸清底数,确定帮扶对象。开展老干部实际情况普查,统计近三年的体检结果,全面准确地掌握所有老干部身体健康状况、居住情况、子女家属情况以及应急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支部充分讨论,将高龄空巢、独居的,长期患病、卧床不起、不能参加活动的人群纳入帮扶范围,并进一步细化分类,将依靠自身力量难以保证居家养老安全且自愿接受帮扶的作为重点帮扶对象,集中力量将帮扶落实到真正需要的困难老干部身上。
2.牵线搭桥,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党总支扩大会议、党支部大会、党小组讨论会以及个别征求意见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形成“亲情化结对帮扶”实施方案。坚持党务干部带头,按照“就近自愿”原则,选择相对年轻、身体较好、有奉献精神的老干部作为帮扶人员或志愿者。党支部牵头,组织帮扶对接,将帮扶对象的困难情况、家庭情况等信息提供给帮扶人员,同时向帮扶对象介绍帮扶人员情况,在自愿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取得相互认可,结成帮扶对子。
3.完善信息,加强精细管理。在普查摸底的基础上,设计编印老干部信息爱心卡,填写老干部个人信息、工作处基本信息、帮扶人员与帮扶对象家属联系方式等,建立和完善帮扶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
(二)从机制上完善,实现帮扶规范化
1.建立工作机构。在局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支部成立了“亲情化结对帮扶”工作小组,研究制定主要职责和工作规则,包括工作程序、帮扶原则、帮扶范围、帮扶形式、特殊情况处置等。定期组织召开帮扶工作小组会,讨论、交流和总结帮扶工作。
2.形成帮扶网络。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变化,采取动态化管理机制,对帮扶对象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党务干部带头,支部党员广泛参与,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层次相互结对的方式,构建帮扶网络,实现“重点对象重点帮,特殊情况及时帮”,让帮扶工作真正落到人头、落到实处。
3.重在救急解困。明确帮扶内容,把握“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一是通过走访、电话联系等方式,与帮扶对象进行沟通,提供信息服务;二是与帮扶对象聊天、拉家常,为他们提供精神慰藉和人文关怀;三是在自愿适当的前提下,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四是及时了解帮扶对象的困难信息并向党支部或者工作处反馈,做好日常帮扶记录。同时帮扶人员要充分尊重帮扶对象隐私,重点把握“三不”原则,即不代购物品、不代取工资,不涉及家庭财产等纠纷。
(三)从实践中探索,促进帮扶常态化
1.树立养老新风尚。积极倡导“今天我是服务者,明天就是被帮人”的互助理念,引领树立团结和谐、自我互助的养老新风尚。帮扶对象得到了精神慰藉、人文关怀,帮扶人员实现了自我价值、得到他人认可,帮扶工作实现了双赢。越来越多的老干部踊跃报名参与帮扶工作,促进了支部和谐,形成了良性循环。
2.确立帮扶新常态。对帮扶工作情况随时跟踪、检查评估,查找问题不足,总结积累经验,完善帮扶措施,离退休干部局在总结二支部试点的基础上,出台了《离退休干部局老同志相互帮扶工作指导意见》,2015年在全局8个活动站开展,2016年正在部系统推广,形成帮扶长效机制。
三、成效启示
“亲情化结对帮扶”工作法,是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与老干部工作“两融合、两促进、两提高”的有益探索,是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关心服务老干部的有效工作方法,取得了“三个有利于”的阶段性成效:一是有利于增强党支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发挥离退休干部党员的积极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许多老干部都把支部当成了自己的家,有的老干部说,别的会可以不参加,党支部的会一定要参加。二是有利于增进离退休干部局、工作处、党支部和离退休干部群体之间的沟通联系,形成帮扶合力,及时解决老干部面临的实际困难,让老干部居家安全养老、乐享晚年。三是有利于发挥老干部的资源优势和积极性,丰富精神文化养老、心理养老、安全养老的新模式,提高老干部工作科学化管理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典型案例】
亲情结对搞帮扶 社会和谐靠大家
农业部和平里工作处第二党支部自2013年创建“亲情化结对帮扶”工作法以来,在开展帮扶工作的实践中,涌现出了一批典型事例。帮扶工作解决了实际问题,收获了显著成效,赢得了老同志们的一致好评。
一、亲情化结对帮扶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开展帮扶工作后,老同志都把支部当成了家。大家认为支部不仅仅是组织学习、传达文件、收缴党费,更是在热情关心老同志、积极服务老同志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扶工作的开展,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每一个帮扶行为都体现着党组织的关怀,让老干部们有安全感,心里觉得踏实。
2014年去世的老干部陈静,84岁,患有多种疾病,属于独居空巢家庭,女儿已在国外定居。经支部研究,将他定为重点帮扶对象,原支部书记郭士勤亲自帮扶。由于是住在同一个楼,郭书记经常到家里进行看望。老同志陈静行动不便,开门比较困难,于是就把家里的钥匙也给了郭书记一把。在谈到支部开展的帮扶工作时,老陈激动地说:“像我这样空巢、有子女却不在身边的,老干部局就是我的依靠,工作处和党组织就是我的家。”
二、亲情化结对帮扶促进了党员的团结和友爱
在帮扶工作中,支部非常注重在党员中宣传团结互助的精神,大家牢固树立了“今天我是服务者,明天就是被帮人”的互助理念。工作实践中,不但帮扶志愿者为帮扶对象提供慰藉和关怀,帮扶对象也给帮扶志愿者提供精神抚慰,帮扶工作实现了精神上的双赢。帮扶工作为党员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尊重搭建了很好的发挥作用的平台,促进了整个支部的和谐,也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
支部原党小组长屠嘉琪,75岁,正局级退休干部,夫人患有重病,每周他都要骑着三轮
二支部副书记张书华老同志,2014年被授予农业部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在支部推行的帮扶工作中,主动承担联系并帮助四位老同志的工作,还主动提出帮助一位性格孤僻、脾气不好的老同志,定期和他联系,传达支部学习情况。去年,心爱的儿子意外去世,她承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锥心之痛,然而她在与帮扶对象宋云秀老同志的沟通联系中,倾诉了忧愁,得到了安慰。宋老将自己如何摆脱丧夫之痛的心路历程和她一起分享,两个人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张书华同志得以较快走出悲伤的阴影。在谈到帮扶工作以来的经验和感悟时,她讲到:“在帮扶别人时,我自己也得到了帮扶”,帮扶工作实现了互赢。
三、亲情化结对帮扶推动了服务管理工作的细致和周到
支部是党组织的基本单元,最熟悉了解每名党员,最大优势就是能管到人头。尤其对于离退休干部党支部,是联系老同志和在职同志的桥梁。通过老同志之间结对联系,可以及时沟通、共享信息,相互帮助、相互关心,达到“平时有人问、病时有人知”的目的,有助于工作处更好地服务离退休干部,也有助于老同志居家安全养老,乐享晚年。
支部有一名患老年痴呆症的退休干部从部医务室回家时不慎走失,家属并没有立即告诉工作处,帮扶小组的张馥荣老同志最先得到信息,立即告知工作处和党支部。工作处的人员第一时间赶到家中看望、安慰亲属,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终于在第二天晚上把老人找回。由此可见,信息对于老同志安全养老至关重要,通过开展帮扶工作,可以拓宽信息渠道,提高特殊情况的应对能力,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保障老同志安全养老。
【体会文章】
践行群众路线把党支部建成老同志之家
农业部离退休干部局和平里工作处第二党支部书记 黄宝华
第二党支部在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中,坚持紧密联系老干部实际开展党建工作,在进一步发挥党组织服务功能上探索创新,逐步形成了“亲情化结对帮扶”支部工作法。尤其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对工作法进行了认真总结、提升内涵、丰富内容、完善措施,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做法。实际工作中,有如下体会。
一、充分认识亲情化结对帮扶工作的目的意义
“亲情化结对帮扶”支部工作法,是适应新时期、新阶段老龄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是巩固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具体措施,是推动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有力抓手。
一是适应新时期、新阶段老龄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离退休干部队伍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离休干部和部分退休干部已进入后“双高期”,空巢、独居、失智、失能等人数不断增多,居家养老风险逐渐增大。开展老同志相互帮扶工作,为有特殊困难老同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老同志发挥作用提供平台,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是巩固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具体措施。支部坚持“从老干部中来,到老干部中去”的优良传统,及时总结老同志之间、邻里之间出现的自发的互相帮助的好经验、好做法;认真分析了离退休干部进入“双高期”,支部工作中的新问题,从而提出了“亲情化结对帮扶”支部工作法。其重要意义在于不断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切实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确保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
三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有力抓手。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办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六有”的目标要求。服务党员群众是基层党组织的重要职责。老同志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最需要关心、关爱。开展亲情化结对帮扶工作,是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和有效载体。
二、开展亲情化结对帮扶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开展亲情化结对帮扶工作后,老同志都把支部当成了家,尤其是一些有特殊困难的老同志,他们从帮扶志愿者那里及时得到了关怀照顾,抚慰了心灵,收获了快乐。有的老同志说,别的会都可以不参加,支部大会一定要参加,而且大家都踊跃地参与到帮扶工作中来。2014年秋游的时候,许多老同志就自觉地结成对子,互帮互助已经体现到日常的活动中,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都明显增强。
二是树立了团结互助的理念。在帮扶工作中,支部非常注重在党员中宣传团结互助的精神,帮助大家牢固树立“今天我是服务者,明天就是被帮人”的互助理念。通过开展帮扶活动,老同志间的交流更广泛,关系更融洽,感情更亲近。我们作为帮扶志愿者能深刻地感受到,随着与帮扶对象联系的不断深入,彼此间的友谊也在逐渐深厚。逢年过节大家相互问候、在思想领域广泛交流、家中有困难相互及时关怀,团结互助的理念愈加牢固。
三是促进了居家安全养老。开展亲情化结对帮扶工作,能及时为特殊困难老同志送去人文关怀和精神慰藉,并把了解的信息反馈给工作处,使得在职同志掌握信息更全面更及时,针对他们提供的服务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促进了老同志的居家安全养老。
三、做好亲情化结对帮扶工作需要把握的几条原则
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帮扶工作应从支部老同志的实际情况出发,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和总结经验,并根据老同志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使帮扶工作更加务实。
二是坚持自觉自愿和量力而行的原则。自觉自愿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帮扶志愿者和帮扶对象的确定都应是本人自觉自愿,而且帮扶工作要突出互相尊重。帮扶志愿者在帮扶工作中应突出量力而行,可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是坚持党务干部带头的原则。帮扶志愿者的确定,要发挥党务干部的作用,依照“就近、自愿”原则,选择相对年轻、身体较好、有奉献精神的党务干部作为帮扶志愿者的主力军,带动其他党员积极参与。
四是坚持以人文关怀、精神慰藉为主的原则。帮扶志愿者在电话联系、走访慰问等过程中,主要是为帮扶对象提供精神慰藉和人文关怀,及时全面地了解帮扶对象的信息。
总之,积极推进老同志相互帮扶工作,把组织的温暖送到特殊困难老同志中,是我们积极探索安全养老新途径,推进离退休干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下一步将把开展亲情化结对帮扶工作作为支部党建工作的新常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把帮扶工作抓好,并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
“一网五平台”工作法
文化部国家图书馆离退休干部处党支部
国家图书馆离退休干部处党支部现共有党员450名,作为联系、凝聚老干部的桥梁纽带及反映老干部要求、落实老干部待遇的重要渠道,如何紧密结合时代潮流,充分发挥党员众多的组织优势,强化支部建设,推动落实文化养老,是支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支部在党建及日常服务工作中,探索形成“一网五平台”工作法。
一、基本内涵
“一网五平台”指支部构建的党群工作网及文化养老五平台。党群工作网络是积极适应当前的“互联网+”新形势,以党员为基础、党小组长为节点搭建的支部联系党小组长、党小组长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层级结构网络。在党群工作网的基础上,支部搭建“追忆流年,丰富馆史”、“培养爱好,满足兴趣”、“人文关怀,健康养生”、“文化参观,聚会联谊”、“建言献策,发挥潜能”五个平台,助力离退休老同志文化养老,使老同志心悦身健、颐养天年。
二、主要做法
(一)织密建强党群工作网
我馆离退休党员及员工人数众多,居住分散,再加上工作人员仅有数人,日常工作繁杂,沟通不畅容易造成误解,甚至使老同志产生不满。为了进一步畅通沟通渠道,让真实准确讯息能快捷送达双方,支部搭建以党员为基础,以党小组长为节点的工作网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把工作触角延伸下去,实现离退人员“自主活动、互帮互助”的工作局面,促进社会和谐。
1.“建网”,解决“有”的问题。
支部根据离退休党员居住区域划分形成26个党小组,以自荐和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推选产生26名党小组长。党员结合实际,自愿、自主选择定期联系的群众,并将名单以党小组为单位上报党支部,以党小组长为节点的“党群工作网”初步建立。
2.“织网”,解决“密”的问题。
随着老干部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延伸,进一步织密工作网成为迫切需要。支部在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党群工作网络作了进一步完善,为老同志开展智能手机应用操作培训,建立党小组长微信工作群,在保持原党小组建制及每位党员分别联系几位群众的方式基础上,组建以原部门为单位的联络网,联络人首先由党小组长兼任,并增选出非党小组长部门联络人,协助做好有关服务管理工作。
3.“强网”,解决“用”的问题。
党群工作网构建后,支部每年举办“离退休干部协管工作骨干暨党小组长培训会”,向各党小组长及工作骨干通报中央精神、党委决议及重大馆情,统一党员思想,加强党员党性修养,进行党小组长工作经验交流,提高支部管理及服务能力。支部充分发挥党小组长上传下达的作用,使国家及我馆的一些重大决策或文件精神及时、准确、正面传达到每位老同志,并将意见或建议及时反馈到支部。党小组长与党员、党员与群众关系得到进一步密切,老干部就近学习、就近组织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党群之间相互走访、慰问形成风气,有力推动了支部各项工作开展。
(二)建好用活文化养老平台
1.搭建“追忆流年,丰富馆史”平台。
支部搭建“追忆流年,丰富馆史”平台,以“我的图书馆情结——心底的记忆两三事”为主题,面向馆全体离退休老同志进行征稿。该项工作在老同志中反响热烈,老同志纷纷通过口述或文字记录的方式追忆工作往事,馆刊《国家图书馆通讯》也开辟专栏择优刊登老同志的投稿。在馆庆105周年之际,支部将老同志的稿件进一步整理,收录进纪念文集《记忆国图》,将老同志工作往事以图文并茂的出版物形式呈现,展现离退休老同志对国图的深切热爱和真挚情感,记录下国图艰苦创业的馆史,也使其成为老同志晚年生活中的美好记忆。
2.搭建“培养爱好,满足兴趣”平台。
支部依靠文化部系统的文化集群优势,为离退休老同志搭建“培养爱好,满足兴趣”平台。先后策划成立书香舞蹈队、银杏摄影俱乐部、老年合唱团等老年文化活动团体,还积极支持鼓励老同志参加社会各界举办的相关赛事。在文化部离退休干部局和馆方的共同推动下,成立文化部老年大学西区分校,满足老同志多元化学习需求。在开设班次上,突出老年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最大限度满足老同志学习知识、开阔眼界、丰富精神生活的需求。西区分校共设置电脑、书法、声乐、摄影、舞蹈等6门课程,让老同志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受到老同志的热烈欢迎和充分肯定。
3.搭建“人文关怀,健康养生”平台。
为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支部促成设立国家图书馆离退休员工“法律咨询日”,由馆聘律师为离退休老同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帮助老同志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体现对老同志的人文关怀。为保障老同志拥有健康的身心体魄,支部每年组织老同志赴医院进行体检,并为馆300余位70岁以上老同志免费安装一键通医疗紧急呼叫系统。为帮助老同志健康养生,支部组织老同志参加中医养生保健系列讲座,发放讲座光盘,学习太极养生操,并为老同志订阅《健康指南》杂志,起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的作用。
4.搭建“文化参观,聚会联谊”平台。
支部坚持每年组织离退休干部进行春秋游及年终团拜活动,为老同志搭建“文化参观,聚会联谊”平台。近年来,陆续组织老同志游览野鸭湖湿地公园、黄崖关长城、古北水镇等景区,参观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西域遗珍展”、“艰难与辉煌”纪念建党90周年、国家典籍博物馆开馆等展览,让老同志在开阔视野、丰富见闻、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与单位同事相聚联谊,增进情感,整体提升老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5.搭建“建言献策,发挥潜能”平台。
老同志离退休以后仍然希望得到社会尊重,获得成就感,产生社会影响,如建言献策、出版诗词刊物等。在日常工作中支部通过问卷调查、口头访问、会议讨论等方式,为离退休老同志积极建言献策提供渠道。同时支部积极支持老同志在《中国老年文化》、“文化部党建在线”、《国家图书馆通讯》等平台发表文章及参加各种征文比赛,挖掘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三、成效启示
“一网五平台”的有效构建,利用网络信息传递及服务便捷的优势,提高支部工作效率,延伸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触角,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联系,同时助力老同志文化养老,让老同志“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拥有一个绚丽多彩的幸福晚年。